《紅墻知情錄(二):開國將帥的非常歲月》,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元帥回故里,次數都不多。少回去甚至不回去的原因,是多種多樣的。但有兩點是相似的:即一個“忙”字、一個“怕”字。忙:身兼要職,日理萬機,加之晚年多數身體不好;怕:既怕給家鄉添麻煩,同時也怕給家鄉搞了特殊化,壞了黨的名聲。 ■朱德:哪里有棵樹都記得清清楚楚 1960年,朱德回到四川儀隴縣。 他的記性很好,哪里原來有棵樹,哪里原來沒有,全都記得清清楚楚。早飯后,朱德自己認路,來到少年時讀書的地方——席家。這里原是席聘三先生辦的私塾學堂,朱德在這里學習了十年。 那里有個很高的陡坡,不好走。陪同的省委書記廖志高說:“總司令,別去了吧,路不好走。”朱德說:“不要緊,我小時候走慣了。一定要去。我的古文就是在這里學的。 ” 朱德還是爬上去了。一看,晨霧炊煙里的席家,五間草房依舊,院子里靜悄悄的。 朱德輕步進院探問:“席白谷先生在這里住嗎? ” “是。”屋里走出一位中年人,應聲說,“在這里住,我是他孫兒。 ”他主動向來客介紹:“這座房子是朱總司令讀過書的地方,我伯父跟他同過學,經常給我們擺朱總司令讀書很得行,文章做得最好。有人多次要拆這座房子,我說是朱總司令讀過書的學堂,才沒有讓他們拆掉……” 朱德站在院壩里四處觀望,問:“這兩窩黃連樹中間還有一窩黃桷樹呢? ” “下暴雨打雷,遭雷公抓走了。”中年人笑著道。 朱德一聽也笑了,說:“再種兩窩嘛! ” 主人望著來人似曾相識的臉龐和熟悉的鄉音,好奇地問:“您老是從哪兒轉來的?這么熟!”旁邊有人低聲插話:“朱總司令,你還不認得? ”主人一聽,頓時紅了臉,又驚又喜地拉著朱德的手,叫道:“哎呀,我的天啦!朱總司令啊! ” 院子里,朱德、康克清和席家親屬合影留念后,席家人挽留說:“轉來了就莫忙走,在這里多耍幾天嘛! ”朱德哈哈一笑,說:“我們一塊兒照了相,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。”臨別,已走到院壩邊的朱德,又回頭凝視良久,才緩步離開。 ■彭德懷:到湖南家鄉做調查 彭德懷自1925年盛夏離開故鄉湖南湘潭烏石寨,直到1958年,其間33年,從未回過家鄉。 1958年12月,中央在武昌召開八屆六中全會,對當年的糧食產量,彭德懷提出了不同看法。當時,在西北地區的小組會上,討論公布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數字的時候,許多人贊成公布1萬億斤或1.2萬億斤,甚至還有人說“糧食要多少有多少”。彭德懷不同意這些意見。 武昌會議結束后,彭德懷便回到湖南家鄉去做調查,決心把情況弄個水落石出。 為了便于聽到群眾的真實反映,彭德懷沒有住招待所,而是住進了彭家圍子自己的舊居。 在公社和大隊干部座談會上,當有的干部談到今年糧食大豐收,吳公塘生產隊畝產過千斤時,彭德懷沒有輕信。他同干部們步行數里來到吳公塘田邊,打著手電筒,蹲下身來,拔起一兜禾茬,數著一兜禾上有多少株稻稈,每個穗上大約有多少顆稻谷,細心計算著每畝地的產量。 聽公社干部說,他們公社的煉鐵廠出了640多噸鐵。彭德懷就去看了公社煉鐵廠。情況和他在別處看到的一樣,是“大兵團作戰”。事后,彭德懷跟公社干部算了算賬:為了煉那么一點鐵,集中公社、大隊全部勞力運料,丟開農業生產,讓稻谷爛在地里;為了解決燃料問題,拆毀了社員許多住房,砍伐了大片山林;為了收集原料,連社員的農具和做飯的鐵鍋都砸了……這是多么大的代價呀。 在許家塘大隊敬老院,彭德懷和幾位少年時代的伙伴進行了親切交談,得知他們每餐每人只能吃到二三兩米 (舊秤16兩一斤),數九寒天老人們還睡在光光的篾席上,連褥單都沒有,被子也破爛不堪,彭德懷緊鎖眉頭。 對家鄉的考察,使彭德懷對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煉鋼鐵中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,也給他增加了更大的疑慮。 ■賀龍:斷然決定不準再修自家大屋 1925年5月18日,賀龍回到分別了五年之久的家鄉桑植洪家關,祭奠祖先,看望親族故友。 賀龍家原來的房子已經被敵對武裝燒毀。繼母正在修建一棟木石結構的大屋,房架搭起來了,剛剛上梁。賀龍回來看到正在興建的大屋,對親屬、鄉親們說:“你們看看,左鄰右舍這些茅草木屋,單單我家修一座大殿,當成菩薩來供,這不是成心叫人罵我賀龍嗎? ”他斷然決定不準再修。 親友們紛紛勸說,你當了師長,當了將軍,修個大一點的屋子也是應該的,再說,屋架已經搭完,大梁已經上妥,搭成個屋算了。賀龍還是不答應,他說:“不要修了,蓋個屋頂,讓它空著,讓往來趕場的鄉親也好有個躲風避雨的地方。”后來,賀龍參加了共產黨,領導湘西武裝斗爭,這個供四鄉來往群眾躲風避雨的棚子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掉了。 ■陳毅:給娘洗尿褲 陳毅是孝子。 1962年,他出國訪問回來,路過家鄉,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。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,大小便不能自理。陳毅進家門時,母親非常高興,剛要向兒子打招呼,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,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。 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,心里很激動,上前握住母親的手,關切地問這問那。過了一會兒,他對母親說:“娘,我進來的時候,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到床底下了? ” 母親看瞞不過去,只好說出實情。陳毅聽了,忙說:“娘,您久病臥床,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,心里非常難過,這褲子應當我去洗,何必藏著呢。”母親聽了很為難,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,搶著去洗。陳毅急忙擋住并動情地說:“娘,我小時候,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,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條尿褲,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!”說完,陳毅把尿褲和其他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凈凈。 ■徐向前:骨灰盒最后安放到故土 1937年10月,中共中央決定一二九師向正(定)太(原)鐵路以南太行山區展開游擊戰爭,發動群眾。擔任一二九師副師長的徐向前率七六九團一路南下,27日走到了老家五臺縣永安村附近。 大家都想到徐向前家看看,徐向前就把陳錫聯、汪乃貴、范朝利、丁先國幾個團的干部請到家中進午餐。嫂嫂給做的莜面窩窩、 和羊肉燉山藥。陳錫聯等幾個都是南方人,不曉得莜面吃多了會脹肚子;加上打仗、行軍,很難吃上一頓飽飯,便大吃起來。徐向前趕忙說:“這東西不能吃太飽呀,會脹肚子的! ” 軍情緊急,吃過飯就上路了。徐向前的父親把他們送到村頭,眼里含著淚水。大家都熱情地向老人告別。徐向前說:“回去吧,有機會還會回來的。 ” 誰知,這竟是他們父子的最后分別,從這以后,徐向前再沒回過永安村。后來聽說形勢緊張時,鄉親們幫助把他母親棺木下了葬,把他父親轉移到山上一個寺廟里,嫂嫂和侄兒不時送點米和面,經常照顧他的是一位本家人徐獻榮。老人最后在那個廟里去世。 1990年9月21日凌晨4時21分,徐向前與世長辭。11月1日至10日,中央有關部門陪同徐向前的親屬,乘專機飛往大別山、大巴山、河西走廊、太行山,執行徐向前的遺囑,撒放骨灰。飛機追尋著徐向前的戰斗足跡,將骨灰伴著朵朵鮮花,撒向徐向前征戰過的山山水水、村村寨寨。 徐向前安息在大別山、大巴山、河西走廊、太行山浴血征戰地。骨灰盒和遺像最后安放到他的故土——五臺縣烈士陵園。 ■聶榮臻:把老區看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到了暮年,聶榮臻元帥常說還有兩個未了的心愿。 他眷戀家鄉,多次提出想到哺育自己成長的四川江津老家看看。但醫生總是勸阻,擔心他長途顛簸,身體發生意外。 他也眷戀革命老區,把河北省老區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鄉。 1987年,他在寫給支前模范戎冠秀的信中說:“我常講,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一打就打了22年的革命仗,而其中11年都是在華北,主要是在河北度過的。所以,河北的一草一木,我都不會忘記。 ” 進城以后,他因為工作忙,抽不出時間到老區看看,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“幾次想去,又因為身體不好,未能如愿。現在腿腳更不便了,真是遺憾,不過我對老區人民始終懷念著”。 1991年,他讓辦公室寫信給中共河北省委、省人民政府、阜平、完縣、平山、唐縣的黨政機關,轉達他的話:“近來常有老區的同志來看望我。由衷地感謝老區人民對我的關心。老區人民是我們戰爭年代的主要依靠,我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。1970年我曾計劃去看望老區人民,后因病未能成行。現在多種疾病纏身,已經沒有這種可能,我視為終身憾事。當我聽到大部分老區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,深感不安,心里不是滋味。所以你們以后來,無論如何不要再帶什么東西了(包括土特產)。否則只會增加我的不安。 ” ■葉劍英:每次都要去看看母校 葉劍英從東山書院畢業后,便漂洋過海到南洋去了。后考入云南講武學堂,投筆從戎,走上革命征途,逐漸成長為一代元帥。解放后,他曾三次回故鄉梅州,每次他都要去看看東山母校。 1980年5月,時年84歲高齡的葉劍英第三次回到東山母校。 葉劍英先在休息室聽了學校領導人的情況介紹,然后緩步走進他少年時期讀書的課室,這課室不很大,十幾張簡樸的雙人課桌,擺得整整齊齊。從課堂里出來,葉帥看了他當年住校的臥室,接著來到當年學堂的辦公廳門口。 他指著高高的木屏風門的右上角說,在這里,他曾給當時的校長貼過一張意見書。葉帥興奮地回憶道:“有一次,考試卷收去了兩個多月,也沒有發回來,我們就給校長公開提意見。意見書貼出來之后,校長把它撕下來貼在教室里,要我們全班學生每人抄一遍。我又問校長:‘抄它干什么? ’校長說,抄了對筆跡,對到了就處罰。 ”葉帥講到這里,身旁的人問他,最后怎么樣?葉帥呵呵一笑,說:“后來是我們勝利了。 ”他一邊講,一邊笑,還一邊比劃著手勢。在旁邊的師生們聽著,都笑了。 ■劉伯承:“根”這一概念的外延已大大擴展 1950年,劉伯承回到重慶出任云、貴、川最高軍政長官——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。此間,他沒有回故鄉開縣探親,也沒有急于尋訪舊友,而是給曾經救助他的涪陵縣人民政府寫去一封熱情洋溢的信,感謝鄉親們在34年前的救命之恩和深情厚誼,并向當地群眾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的問候。 中國人是講究葉落歸根的,漢民族更沿襲了這一文化傳統和習俗。當然,在劉伯承元帥本人及其親屬看來,“根”這一概念的外延已經大大地擴展了。劉伯承元帥的夫人汪榮華在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: “根據伯承同志一貫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和對我們的教導:為人民的事業要敢于斗爭、勇于犧牲,永遠同戰士們和勞動人民站在一起。因此我要求把伯承同志的骨灰撒在祖國大地,撒在淮海、南京、大別山區、太行山區、大西南及故鄉,撒在養育他的山河大地上,撒在他曾經與戰士們的血和汗流在一起的地方,讓他安息在與他血肉相連的人民群眾之中。 ” 元帥在1986年10月7日離開人世,走完他94年艱辛而輝煌的人生歷程。兒女們護送著父親的骨灰盒,最后返回故里。 (《紅墻知情錄(二):開國將帥的非常歲月》,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)
|